泡得发白的池子里,泔水散发出阵阵恶臭,旁边是一排黑黝黝的塑料桶,里面装满了油状物,周围堆满了泔水桶。这是盘龙区羊肠大村靠近金汁河边一个废弃砖厂里的情景。有市民怀疑这是泔水油加工窝点,因而向都市时报记者举报,不过记者调查发现这只是一处利用砖厂改造的养猪场。11月26日,盘龙区环保、农林、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,认定此处的5家养殖户所在区域属严禁养殖区,责令养殖户一周内必须搬离现场。
举报:金汁河边有人熬“泔水油”市民王先生给都市时报记者打来电话称,在羊肠大村紧邻金汁河的半山坡上,有几栋用石棉瓦搭成的砖房,那里每天都有车辆进出,还能看到有很多装泔水的塑料桶,怀疑里面在熬炼泔水油。接到报料后,都市时报重案组和政法频道特工组记者乘车前往霖雨路,跟随王先生从霖雨路转入龙波路,沿着金汁河一直往龙头街方向走。距离龙头街大约300米处,金汁河的右边山坡上有一排蓝色石棉瓦和红砖搭建的建筑物,蓝色石棉瓦包裹的烟囱里还有烟雾飘出。
站在山坡上透过石棉瓦的缝隙,能看到石棉瓦下的院子里,一排排堆码整齐的塑料桶里装满了泔水。沿着红砖和石棉瓦搭建的房子走了一圈,发现很多屋内都有这种情况。暗访:有人家最多养了60多头猪“里面有三家养殖户在养猪,好像是有一家专门在收泔水。
”在半山坡捡垃圾的一位老人说,附近村民还去挑猪粪到地里浇菜。为了证实王先生的举报和老人的说法,都市时报重案组和政法频道特工组记者扮成买猪的商贩,进入其中一栋红砖石棉瓦房里一探究竟。院子里有一辆红色的面包车,旁边放了一大堆白菜叶,石棉瓦搭的棚子下,一个锅炉正在冒着热气,旁边是泡得发白的泔水池子,散发出阵阵恶臭。
“你们干什么?”一名女子从屋里出来询问,听说是买猪的,女子非常警惕,矢口否认自己在喂养生猪。不过这时,院子里传出猪叫声,记者再次询问,女子连忙说只喂了几头小猪,都还没有长大。进入院子,满眼望去都是泔水桶,垃圾成堆,苍蝇飞舞。靠近左边的几间猪圈里,每间都关着四五头肥猪,每头都有100多公斤重。
女子自称姓杨,老家在保山,丈夫是会泽人。今年上半年她和丈夫来到这里,租了羊肠大村的房子开始养猪,喂养了20多头,准备等到春节前后价格好点时再卖。
从这家养殖户院子出来,暗访组记者发现猪圈里排出来的粪便没有经过任何处理,沿着低矮的小沟一直往山坡下流去,房子外边到处都是发黑的猪粪。这些养殖户分别来自寻甸、会泽、永善,一共有5家,最多的养了60多头,最少的也有20多头。除了生猪和狗,他们还养有鸡和鸭子,甚至还有毛驴。猪圈里排出来的粪便沿着房子外边的水沟一直流到空地里,而这块空地距离金汁河直线距离不到200米。
查处:5个养殖场位于昆明三禁区域为了治理滇池,从2009年底开始,昆明入滇36条河道两侧200米范围内严禁养殖禽畜。26日上午10点,暗访记者将情况分别向数字城管、市滇管局、市环保局、市农业局进行反映。当天,盘龙区环保、农林、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人员到现场对养殖户进行了查处。“今年4月我们才查处了一批,当时就要求他们全部搬走。
”盘龙区龙泉街道办农林站站长杨志成说,当时执法人员是看到养殖户将生猪全部装上车搬走后才离开的,没想到现在又有人偷偷跑回来了。杨志成介绍,这块空地已纳入城市用地,红色砖墙建筑原是羊肠大村的砖厂,已经废弃多年了。
由于部分建筑还没有谈好赔偿,目前一直没有拆除,而养殖户利用这些建筑改造成猪圈。“我才搬过来一个多月,只有10多头小猪。
”养殖户高焕英说,她起初在清水河松华坝下边养猪,后来又搬去了官渡区。她知道滇池流域河道周边不准养猪,但因没地方去,所以就一直在市区附近“打游击”。在另一家养殖场猪圈中间的过道里,除了泔水桶和浸泡泔水的池子,还有一排黑黝黝的塑料桶,里面装满了发黑的泔水油。
养殖户周女士解释这些油都是打捞出来留着喂猪的,并不对外销售。“粪水渗漏到地下,容易污染地下水,不符合相关规定。”盘龙区环保局监察科工作人员赵毅说,这些养殖场位于昆明三禁区域,没有集中处理粪便,没有任何污水处理措施,都不符合规模养殖标准,环保部门不可能批准建场,应该彻底搬离。“所有牲畜,还有人7天之内全部要搬离这里,否则我们要采取强制措施处理。
”当天下午,执法人员现场要求养殖户在规定时间内自行处理生猪,并开具了现场处罚通知书。来源:云南网。
本文来源:欧洲杯买球app-www.normadavisstoyenoff.com